三月底的北京,空气中还带着点倒春寒的凉意,但首都国际会展中心里却热得冒汗。
不是暖气开太足,而是第73届中国国际汽车维修检测诊断设备及零部件展览会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办着。
这场被业内人简称为"汽保展"的盛会,在外漂泊三年后,终于又回到了北京的地界上。
要说这个展会,在汽车后市场这个圈子里可是块金字招牌。七万平方米的展区里,挤满了一千两百家企业,其中一千一百家都是从外地赶来的。更夸张的是,有两成参展商来自国外,五十多个国家的采购商在展馆里转悠,那场面活像是把半个地球的汽车后市场都搬到了北京。
走进展馆,最先感受到的是各种设备运转的轰鸣声。举升机把汽车抬得老高,检测设备滴滴作响,维修工具在灯光下闪着寒光。马哈贸易的展位上,几个老外正围着台制动检测设备比划,负责人站在旁边,脸上笑出一朵花。这家专门做汽车检测设备的企业,今年带着三大拳头产品来参展,就等着靠这个平台打开新市场。
展会的布局很有意思,左边是传统的维修工具展区,右边是新兴的绿色维修专区。这种安排就像是把汽车后市场的过去和未来放在同一个时空里展示。有个展位特别引人注目,几个年轻人正在演示用虚拟现实技术培训汽修工,旁边围着圈看热闹的观众,有人小声嘀咕:"现在修车都这么高科技了?"
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的季总在采访中透露,这次展会回归北京不是偶然。三年前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展会不得不南下寻找场地,如今算是"凤还巢"。这话说得文绉绉的,但意思很明白:北京还是汽车后市场展会的首选之地。
展会上有个新设的道路运输装备专区,吸引了不少专业买家的目光。几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旁边围观的业内人士掏出手机拍照。这个专区的设立很能说明问题,汽车后市场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从单纯的维修养护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国际展商区域总是最热闹的地方。几个德国企业的展位前永远排着长队,日本企业的展台收拾得一尘不染,韩国企业的宣传视频循环播放。有个意大利展商的中文说得比不少本地人还溜,正手舞足蹈地向观众介绍他们的最新检测设备。
展会的第二天下午,突然下起了小雨。但展馆里的人流丝毫不见减少,反而因为下雨,更多观众选择留在室内仔细参观。餐饮区的座位早就被占满,不少人端着盒饭站着吃,边吃边翻看刚拿到的产品手册。这种场景让人想起早年的广交会,商业氛围浓厚得能拧出水来。
参展商们的状态很有意思。大企业的展位讲究排场,光鲜亮丽;中小企业的展位更注重实效,恨不得把全部家当都搬来展示。有家山东来的企业,老板亲自上阵讲解,说到激动处直接撸起袖子演示设备操作,引来阵阵掌声。
展会的最后一天,很多展商开始撤展。但令人意外的是,洽谈区依然坐满了人。原来不少买卖双方觉得三天时间不够用,干脆约好展会结束后继续深谈。这种情形在业内很常见,好的展会从来不只是三天的热闹,而是能给行业带来持续的商业机会。
首都国际会展中心显然深谙此道。季总提到,接下来还要举办储能、机床、印刷等大型展会。这话听着像是例行公事的宣传,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些展会背后是实打实的产业支撑。北京这些年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会展经济就是重要抓手。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展馆的指示牌不仅用中文英文标注,还加上了韩文和日文。这种服务上的周到,反映的是展会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据说主办方今年特意增加了多语种服务人员,就为了让外国展商和买家感觉宾至如归。
展会上最受欢迎的除了专业设备,要数各种新技术演示。有个展台在展示用手机APP远程诊断汽车故障,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这种场景让人想起二十年前,汽修店老师傅靠听声音判断故障的光景,技术迭代的速度确实惊人。
参展商之间的交流也很有意思。同行业的企业碰面,先是客套寒暄,接着就会聊到行业近况。有家上海企业的负责人说,他们今年特意来看北方市场的情况,考虑在北京设办事处。这话要是放在三年前,可能就是个客套话,但现在听起来格外有分量。
展会的成功回归,对北京会展业来说是个好兆头。过去三年,不少大型展会都选择了其他城市,现在开始陆续回巢。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的位置优势再次凸显,毕竟这里交通便利,配套成熟,更重要的是背靠北京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撤展那天,几个工作人员在收拾展板。有块写着"2024年再见"的牌子被小心地收进箱子,这大概就是会展人最朴素的期待。汽保展这出大戏,明年还要在北京继续唱下去。
汽车后市场的江湖,永远不缺新故事。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